日本东芝公司日前宣布,将与日本国际核退役研究所合作开发出一款新型水下机器人。日本东京电力公司计划于7月使用机器人,通过其在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的反应堆安全壳内底部沉积的污水中游动展开调查。  实际上,从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就陆续有机器人进入反应堆内开展调查,但大部分都因核辐射太高、通讯中断和地形复杂等问题很快“阵亡”在核电站内。 运用于核工业的机器人与其他工业机器人采购最大的不同在于需要承受辐射。核电机器人的运用范围不仅是在极端事故情况下的应急与救援,更普遍的是在核电站中应用。随着我国核电反应堆的增多,核电机器人将拥有更广泛空间。 一位从事核级设备研究的专家告诉记者,核电机器人与其他工业用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在于需要有抵抗辐射的性能,但其中很多技术可以民用,例如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未来,在民用上或许有较大的产业化空间。 2011年“3·11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后,福岛第一核电站1至3号机组发生堆芯熔化,即反应堆内压力容器中的核燃料棒失去冷却后迅速升至极高温度而熔毁,并从压力容器底部泄漏到外面一层安全壳的底部。福岛第一核电站运营方东京电力公司曾多次利用“机器人敢死队”调查安全壳内部状况,但多台机器人均在安全壳内“阵亡”。 特别是在最初期进入泄漏现场的机器人品牌,几乎瞬间就被“秒杀”。当时只有美国军用级的机器人,如iRobot公司的Packbot 510和Warrior 710,才能进入核电站调查。直到2011年6月,事故发生2个月后,才有一台日本千叶工业大学研发的名为Quince的日本机器人进入了核电站的废墟。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特别是早稻田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对于核电机器人的研发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之后,因为方向出现偏差,走向娱乐化机器人的研究,核电机器人研究进度放缓,这或多或少因为没有获得东京电力公司的支持。”上述专家告诉记者,“当时东京电力公司对核安全的重视不够,没有同意与早稻田大学合作。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其他四家电力公司对核电机器人也没有足够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