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机器换人”成为大势所趋。工业机器人既提高生产效率又提高产品质量,在国内的形势可谓是一片大好,但为何迟迟未被推广使用呢?  在人工智能时代大潮冲击下,日本、欧美等国家已经大量使用机器人采购参与工业制造。从各种宣传的视频及业内人士的评价不难看出,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已经很成熟。 反观国内,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机器换人”成为大势所趋。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7.24万台,同比增长34.3%,产业规模日益扩大。 数据显示,中国(内地)仍将是世界最大和发展最快的机器人技术市场,在机器人技术方面的支出将占全球支出的30%以上。预计中国在2020年的机器人技术支出将达到594亿美元,比2016年的246亿美元的估算支出增加一倍以上。 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连续3年稳居世界工业机器人市场头把交椅;与此同时,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2016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已达7.24万台。 但实际上,我国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仅占约30%,且主要处于行业低端,高端机器人严重依赖进口;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采购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就已高于国外同款机器人整体售价。 不仅如此,目前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了40个,机器人企业的数量超过了800家。但实际情况却是这800多家企业里面,将近一半企业是没有产品的空牌子,剩下的一半企业里将近70%-80%是在代理别人的产品,真正能自己生产零部件或机器人产品的仅100家左右。 总体来说,国内从机器人制造到产业技术人员等方面都还不具备,机器人品牌制造主要还是依靠日本德国等国在中国的机器人工厂,高品质软硬件也依赖进口,产业技术人员匮乏,成本高昂,还有国内的控制系统基本属于空白。 中国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产业网了解,将进一步整合产业创新资源,推动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重点支持关键零部件质量及可靠性能的提升,同时开展机器人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和人才培育。对于我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个利好的消息。
|